讲座预告: 山东省耐盐碱草木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高端论坛会

    2024-12-13 16:39:32           浏览数:0

  讲座预告: 山东省耐盐碱草木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高端论坛会

  时 间:12月15号(周日)9:00-12:10  14:00-15:15

  地 点:青岛农业大学学术会馆第一报告厅

  具体安排如下:

9:20-10:05

种康 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水稻寒害感知网络与分子设计潜力

10:05-10:30

卢孟柱 教授(浙江农林大学)

核酸酶介导的细胞程序化死亡促进胁迫下植物原生木质部导管的分化

10:30-10:55

尹佟明 教授(南京林业大学)

杨絮起始发育基因克隆与分子育种

10:55-11:20

景海春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甜高粱驯化改良研究

11:20-11:45

罗志斌 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杨树吸收、转运和积累镉的分子生理机制

11:45-12:10

宋新章 教授(浙江农林大学)

毛竹林高生产力形成机制研究

午休

14:00-14:25

李来庚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植物细胞壁形成调控与作物改良

14:25-14:50

李全梓 教授浙江农林大学

miR319介导的杨树木质部发育和耐盐性研究

14:50-15:15

林浩 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苜蓿基因资源挖掘与遗传改良

  报告人简介:

  种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政协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2023年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2023年2月,种康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主要从事植物感知温度以及开花和器官发生的分子网络研究。种康先后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MBO J、The Plant Cel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卢孟柱,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得瑞典农业大学森林遗传与植物生理系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后承担了973项目、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杨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杨树委员会执行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万人计划”领军人物,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树木木材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基因工程育种研究,在抗天牛Bt基因的分离和毒性的提高,树木抗寒材性基因工程育种,以及木材形成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Journal Experimental Botany、Tree Physi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尹佟明,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2003年度获得瑞典国际基金会频发的JUBILEE AWARD,并入选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援计划”,2010年获得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称号,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获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科学技术奖、瑞典国际基金会青年科学奖,担任PLOSONE,FOREST RESEARCH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的编委、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五届学科组专家。2019年9月3日,确定其为第二批“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遗传育种、分子数量遗传学、林木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

  景海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现任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能源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组组长、呼伦贝尔草牧业试验站站长、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工程实验室主任。在Nature Plants、Molecular Plant、Genome Biology、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等主流杂志发表相关SCI论文50余篇。主持承担科技部、科学院、基金委、转基因重大专项、中外国际合作项目等40余项。202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东营市盐碱地科技创新总设计师。研究方向甜高粱分子育种与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旨在探索甜高粱糖代谢与生物量积累的发育调控,解析对非生物与生物逆境胁迫的分子应答,阐述抗逆性和糖代谢与生物量积累的关系,为分子设计育种拓宽植物抗逆性,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和稳定生物量提供理论依据,基因资源和种质材料,并开展产业化示范。

  罗志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植物生态生理(抗旱、抗盐、抗重金属、抗寒、抗高光照、抗紫外辐射)、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与CO2浓度升高、氮素沉降、菌根菌的相互作用)、植物材料品质评价(纸浆材和纤维素乙醇用材林木的品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生态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对植物对变化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其适应机制进行研究。

  宋新章,国家级领军人才,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林草局创新团队负责人,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主要从事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碳汇和生态功能服务研究工作,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和青年项目4项,第一完成人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奖二等奖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生态学会森林生态专委会主任,《Forest Ecosystems》等期刊编委,《Nature Communications》、《New Phytologist》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主要研究领域:竹林生态、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森林碳中和、土壤生态学。

  李来庚,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原副所长,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目前主要以作物水稻和木本杨树作为模式植物,采用生物化学、蛋白质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的手段,研究植物细胞壁生物合成机制、次生维管系统分化机制。分别在PNA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Plant Physiology等著名前沿学术杂志上发表一系列科研论文,

  李全梓,浙江农林大学的教授,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2015年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端科技领军人才。主持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目前研究方向为木材形成的分子基础和林木次生代谢物质合成途径解析。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PNAS、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和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

  林浩,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青。主要瞄准国家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种业科技创新重大需求,开展苜蓿等饲草作物功能基因组与遗传改良研究。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迄今已在Plant Cell、PNAS、PLoS Gene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授权8项,参与育成国审牧草新品种1个。担任《Frontiers in Genome Editing》、《草学》等期刊编委。